主要學歷 :
美國華盛頓州西堤大學(City University, USA)財務管理碩士(Master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)
主要經歷:
京華證券(現元大證券)研究員,負責上市上櫃(IPO)項目,自1999-2003年,入行原因為岳父吳國風為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畢馬威(KPMG)創辦人
花旗銀行財富管理部門主管,負責財富管理業務,自2003-2014年,轉進原因在於喜愛接觸各式各樣不同的人。
瑞士銀行私人銀行副總裁,負責專業財務項目,自2014-2016年,為了自我挑戰因而進入外商體系。
現職:
弘森資本創辦人,產品包含財富管理、資金募集、企業上市以及合併收購,自2016 年至今,結合以上職涯目標並累積人脈
金融產品:資產配置(包含私募基金投資與設立、信託及保險架構與傳承、家族辦公室建立和規劃)
口碑行銷:客戶轉介(MGM)
營收業務:顧問費及績效費
王家祥擁有全球資本市場和私人銀行主管超過20年的豐富經驗,提供高端私人財富管理和客製需求,曾任外商銀行管理全台績效並創下資產規模淨成長最高殊榮,他不僅是客戶眼中的理財專家,也是公司團隊最佳的業務主管。
Q1.您的人格特質有哪些是適合金融產業的?
王:我認為自己具備了熱情、分享、抗壓、冒險的人格特質,認為金融產業需要的是耐力、堅持、專業、信賴,在自我特質上恰好符合產業特性,因此不僅能學以致用,也能享受到工作成就。
Q2.在您求學過程是受到何種啟發而以進入金融產業?
王:我原本出國是想專攻資訊管理學系,因為同學偶然有次找我合買股票,並且成功獲得經驗,此後決定轉換主修科系,奠定自己培養財務管理的血統。另外科班出生對於進入金融產業也會有加分,畢竟財稅屬於專業導向,對於職場發展極為必要。
Q3.您在職涯當中目前獲得的最大成就與挑戰是什麼?為何您會一直留在金融產業?
王:我認為最大成就是來自客戶信賴感,對於B2C的客戶會以投其所好建立, B2B則是符合公司文化,這是金融產業的迷人之處,往往可在雙方職涯發展上相得益彰。然而最大挑戰就是當初以新台幣25萬創業,我們一共5人一起投入(一人5 萬),而且沒有向銀行申請借貸。
我想士農工商都須依賴銀行,而且可以接觸各式各樣的人,我從入行便開始與客戶建立信任,面對變化莫測的金融環境依其專業,讓我在金融產業得以從「滿足自我」走向「服務他人」 。
Q4.您比較喜愛接洽國內還是海外企業融資案件?經手的上市案中,哪個客戶讓您 印象深刻?
王:這個問題讓我想順道分享,關於王永慶(已故台塑集團創辦人)海內外的理財之道,根據傳播媒體報導王永慶的資產約莫新台幣580億,光遺產稅就高達120億,因此他在海外置產6000億,依照國內外置產比例而言1(塊):10(塊),不難看出被喻為經營之神的王永慶也對海外投資不惶多讓。王:我想可以列舉兩個案例,分別就臺灣以及中國市場,在這後疫情經濟下,全球市場急遽變化,可以讓各大企業來參考。1.億長御坊,它是第二代接手發展,入門便以銷售為主,為讓60年的企業尋求轉型,企圖前進亞洲版圖作為目標,讓稱號「天下第一攤」的殊榮持續傳承。2.上井日本料理,它是中國最大日本料理也計劃在臺灣上市,這在對岸已有15 年的品牌歷史,目前佈局鮭魚返鄉,也是我認為跨世代翻轉的案例。
Q5.在理財之術上給普羅大眾及公司行號的入門建議為何?以私人財富與外商銀行管理見長的您,有何看法與建議?對於正在求學或想轉職進入金融產業的人士,可否提點?
王:我會建議個人理財投資可以著重三大面向-股票、債券及不動產,我個人是偏好股票投資,目前仍是我的開源模式之一;企業經營建議培養專業經理人(挖角同業亦可,但不建議),可以整併上下游產業鏈,面對後疫情經濟須以傳統結合科技方式,透過上市上櫃(IPO)方式招募人才與資金最為直接有效。
另外建議公司行號能夠找到「企業醫生」,我會推薦「利安達平和聯合會計師事務所」在稅務協助的整體規劃,不僅在內需上的政府節稅,也在外拓上的客戶轉介給予助力。因為我與吳明儀會計師在扶輪社結識,在設立公司、稅務諮詢、帳目服務等給我極大助益,尤其不必另外招聘公司的會計師,替公司在稅務規劃可說是如虎添翼。我認為求學與轉職都該抱有熱情堅持,效法日本職人精神:「一輩子做好一件事。」莘莘學子可以從「會計學」入門著手,進入專業的會計師事務所實習,可從基礎能力走向外拓專業,甚至可以提早建立自我人脈,也有益於自身理財的開源節流。各界職人可以從「理專」開始做起,先能了解投資型產品,並且找到發展方向,建議在大公司蹲點,也是人格特質培養的有效環境。
Q6.您對您所創立的弘森資本有何願景?
王:我希望弘森資本能立足臺灣,並以跨國性的資產管理與投資服務作為產品, 從個人、家族到企業都是我們服務對象,而客戶的利益報酬將成為我們的使命; 弘森資本的菁英團隊,擁有銀行、證券、會計師、上市櫃公司完整人脈網絡,團隊成員金融經驗均超過15年,以「資產的守護者和價值創造」為企業願景。